茅台酒厂的来历
贵州茅台酒的来历:茅台镇,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
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
《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
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
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
“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
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
一九五一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茅台酒因产自贵州茅台镇而得名,但这个镇子最初并不叫茅台镇,而是叫茅草村。
中国历史上的唐代,国境的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几乎同时出现白酒蒸馏技术。
其后宋、元、明三朝间,位于今大方县以东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义)一带,制作白酒运用的就是这种普通酿酒技术。
明万历二十年(1600年),朱明王朝发动了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的战争。
遵义境内农业遭受崩溃性的破坏。
而蜂拥而至的前后共20多万官兵,酗饮欢宴,播州白酒的消费量陡增。
谁知道茅台酒的由来
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
它产于贵州省茅台镇,也就是过去的茅台村。
它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甚 至更早。
传说在远古的大禹时代,居住于赤水河畔的土著居民就已经非常善于酿酒。
据《遵 义府志》记载:“菊酱,酒之始也。
”由此可见,茅台在早期被称为“琦酱酒”。
据《史 记》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受命出使南越的唐蒙品尝到了当地产的 菏酱酒。
之后,他曾专程绕道取菌酱酒再返回长安献给汉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 并留下了“唐蒙饮酱而使夜郎”的传说。
随着时光流转,菏酱酒的名字开始频频地出现于各类历史文献和相关记载中。
《仁怀厅志》中有古诗曰:“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
汉家藉酱知何物, 赚得唐蒙鳛部来。
”元代的宋伯仁更是在《酒小史》中记载了 “南粤唐蒙筠酱酒” 的历史典故。
唐宋时期以后,“莼酱酒”已更名为“咂酒”,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指定贡酒, 并且开始经由南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而绘制于明代的茅台村《邬氏族谱》上已标有 酿酒作坊。
一直到1704年的时候,“偈盛烧房”终于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另外还一种说法。
明万历二十年( 1600年),明王朝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遵义境内农业遭 受崩溃性的破坏。
而蜂拥而至的前后共20多万官兵,酗饮欢宴,播州白酒的消费量 陡增。
相对集中在茅台村的酒作坊主便被迫采用对整地窖酒醅进行多轮次发酵蒸 馏取酒,其间掺人部分新原料的办法,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淀粉含量,节省 来源不足的高粱、小麦。
于是在茅台村酒作坊中产生出了一套“多轮次掺沙发 酵蒸烤”茅台酒生产基础工艺。
此后这里的各代酒师又相继创造了“堆积工艺”, 使多轮次间掺人的新原料得以充分发酵;有的酒师又把第一次蒸馏得到的质量 较差的酒液泼回酒醅使之在再次发酵中增香。
于是又产生了茅台酒生产的“回 沙工艺”。
之后,又有了高温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陈酿及 其他环节的技术。
大约发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8年)前后的茅台酒生产工艺,到清乾隆初年, 历经100多年初步臻于完备,并产生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白酒酒体,声名远扬。